20091028

胡士托風波 Taking Woodstock



導演:李安
演員:傑佛利迪恩摩根(Jeffrey Dean Morgan)、李佛薛伯(Liev Schreiber)、
艾米爾賀許(Emile Hirsch)、保羅迪諾(Paul Dano)、尤金李維(Eugene Levy)
年份/國家/發行:2009/美國/威視

李安總是把情緒放在鏡頭的後面,
但情緒很輕易的會穿過鏡頭進入觀眾的心,
那是一種魔力,而且情緒透明清晰的讓人感動。

看了幾個李安導演的訪問,對於一般人的概念他有些嗤之以鼻,
而我其實也只是那一般人,就是那些從來沒有進入Woodstock音樂節的一般人,
他說,舞台在他述說的故事中比重是最小的,
偏偏很多人一直抓著這點猛力批評,但他要說的是故事而不是記錄。

這種說故事的功力可不是人人都有,
我們都像是沒有買到票的觀眾,隨著李安的角度看見了Woodstock,
也從中體會了什麼是愛與和平的真諦。
從電影裡,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知悉Woodstock的產生,
雖然我不知道這到底是不是事實,但鋪陳總是必要的,
後面的轉變,除了主角本身,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親,
這個轉變完全忠實的體現了愛與和平,就算那些在泥濘中打滾的年輕人,
也都完全的體現了愛與和平,那些打滾和快樂雖然是很細微的行為,
但就是可以讀到行為背後的意義是多麼偉大,
就是這樣我才感同身受,然後感動。

劇中一個角色說:「每個人觀點都不一樣,但都把愛排除在外。」
這句話重要的不得了,卻由這個角色說出,
其實可以從鏡頭分割就體會了,分割鏡頭我確實有些不習慣,
這就是不同觀點,而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
最後音樂節辦成了,這就是和平最後的實踐,
我相信觀眾在看分割畫面的時候,也都只能挑自己想看的看,
雖然我很努力的想知道每個細節,但就是無法完全看到,
人果然是主觀的動物,看見的就是眼前那些,
如果能夠看得又遠又廣,這世界大概就再也不會有戰爭了。
最後想提的還是故事的收尾,畢竟故事的結尾總會提到重點,
Woodstock的意義也直接體現在主角的父親身上,
他用著很誠懇的語調,支持他的兒子追求自由,
而不再只是死守著自己的保守的觀點,雖然母親的部份在結論並沒有太多的詳述,
但可以透過錢的轉折明白了主角的自由就快實現了,
說要自由,毋寧就是因為身處在不自由之中,
我想只要當過兒女的妳我都能輕易體會什麼是父母的牢籠,
孝順與否實在不應該只憑藉是不是死守著父母而評斷,
這是我最應該學會,也最需要學會的一課,
其實只要相信愛存在,就能夠用愛連結每個人,不論你身在何方。
(最近哈利波特進展到第六集,我想鄧不利多也是愛的代表)

可能對李安太過恭維,不過那就是我主觀的感動,
而且我可以包容任何和我不一樣的聲音,這也是我對這部電影所做的尊敬。
記得仔細聽電影的配樂,對於那些想去看搖滾現場的觀眾,
請把這樣的機會留給像搖滾世代這樣的電影,那才能夠滿足你,
但電影配樂就是隨著劇情而存在,仔細聽也能聽到很多。

20090908

情鍵四分鐘 Four Minutes



導演:克里斯.克勞斯 Chris Kraus
演員:莫妮卡.布雷朵(Monica Bleibtreu)、漢娜.荷斯普隆(Hannah Herzsprung)、
李奇.穆勒(Richy Muller)、潔絲敏塔巴特白(Jasmin Tabatabai)
年份/國家/發行:2006/德國/聯影

載浮載沈的是自己本身還是本身以外的人生?

音樂是自己的內心還是詮釋音樂的內心?
天賦是禮物還是義務?

電影把人和音樂的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
雖然音樂在電影中只是女主角Jenny的天賦,
但它成功的牽起了Jenny和牢獄中的鋼琴老師之間的緣份,
也牽起了這部電影與觀眾之間的緣份。

看完電影之後幾天我馬上買了原聲帶,
前天晚上我紮實的從頭聽到尾,每首曲子都讓我想起電影的畫面,
清晰的畫面,澎湃的情緒,讓我感受到我自己身上悸動的靈魂,
這樣說一點都不誇張,看完電影之後體會到的是一股幽幽卻又不憂鬱的情緒,
而熱情慢慢的在身體形成,就好像都已經為未來準備好了。

如果第一幕屍體吊著的畫面是要告知我們Jenny的態度,
那我想這一幕做的非常好。

談到鏡頭畫面,就不得不稱讚導演的功力,或者該說攝影師也好穩,
好多場戲都很流暢的表現出重點,我無法完全表達出我想說的,
但就是可以很輕易的被劇中的張力給吸引。

但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和我本來想像的實在不太一樣,
它不是那種很沈悶的,也沒有刻劃出太深刻的情感,
但重點抓的很好,只是內容好像少了一點什麼,
比如說,我其實有點搞不懂Jenny的父親是為什麼要回來幫她,
以及我老覺得Jenny其實不是真的喜歡老師,而是同情老師所給予的愛憐,
老師的過去也只是很淺的帶過,因為體會不出來那段過去到底給了老師什麼,
以及鋼琴對老師而言,音樂對老師而言到底如何重要?

但古典和流行的碰撞的確讓兩個主角衝突然後和諧,
和諧之後又衝突,就像音樂一樣,衝突很多很多,
但最後Jenny上場的那四分鐘,我們可以聽見和諧的短暫產生,
這段音樂很精彩,而且攝影的方式以及導演控制衝擊的畫面真的很到位,
只是故事內容好像就是少了點什麼。

因為我身為凡人,真的很難體會天才的思路,
有時候很想知道那種與眾不同的感覺是怎麼被欣賞的,
我可以藉著想像來體會,可以藉著看電影來自以為了解,
但我始終只是自己,對於Jenny那樣天才般的鋼琴手,
是不是真的認同且珍惜自己的天賦,完全沒有辦法得知。

但人就是這樣,對於別人不珍惜的都很想要,
對於自己擁有的總認為不夠。

推薦大家去看這部電影,還不錯,而且戲劇張力和效果都不錯。

其實我是情人節那天去看的,本來心裡還想說是不是應該帶寶貝一起去看戀人電影,
比如說時空旅人之妻,但還是完全依據我的喜好,畢竟拿到了特映會票,但其實很值得。

20090708

Last Friends



導演:加藤裕將、西坂瑞城
編劇:淺野妙子
演員:上野樹里、瑛太、長澤雅美、錦戶亮、水川麻美
年份/國家:2008/日本

看盡人生黑暗。

總是這樣的,
許多表面看不出的哀愁與悲傷,在背後刺著,
海洋不只拍著浪,到不了的是它深深不見的底,
誰能夠真正了解那些不為人知的黑暗,
誰能夠明白那些痛。

美知留、Ruka、小武,那些演出來背後的痛苦,懂得人究竟幾個?
可以輕輕一句這就是人生帶過?
還是將雙手一攤當作什麼也沒有?

無知絕對不是過錯,而是大錯,
無辜絕對是罪惡,無奈只是人人都會的一種無用的詞,
地球上會思考的動物,無非是人,說起來就是你和我,
但我們思考的角度和擁有的過去不同,
因為如此,我們無法互相了解,永遠都無法。

點點滴滴深深的愛能不能彌補有待商榷,
自私自愛的大有人在,
但我始終相信有人會為了我掉淚,為了我感同身受,
整部日劇也不停的在闡述這樣的事實,
我稱這個為事實,是因為我相信而且永遠相信,
如果我們都知道這個事實,就會願意實踐它。

雖然有時候還是很想問,有沒有美好的世界,
有沒有一種溫柔無私的世界,
有沒有人間之外的天上,有沒有愛,
但答案已經在心中,用心聽會聽見的。

20090627

德國09 Germany 09



導演:
法提.阿金Fatih Akin, 沃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 塞克.恩德斯 Sylke Enders, 多明力克.加夫Dominik Graf, 克里斯多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 羅穆阿德.卡馬克Romuald Karmakar, 妮可葉特.克雷畢茲Nicolette Krebitz, 丹尼.雷維Dani Levy, 安姬拉.夏娜萊克Angela Schanelec, 漢斯.斯特恩比奇Hans Steinbichler, 伊莎貝拉.斯蒂沃Isabelle Stever, 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 漢斯.韋恩加特納Hans Weingartner
年份/國家:2009/德國

13部短片組成的,主題是「德國」,
沒有什麼可以談論的,每個導演有不同的想法,
所以拍出來的短片各式各樣,有些天馬行空,
有些很有舊時代的味道,有些未來感很強。

不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當我們這些不是德國人的台灣人在看電影的時候到底腦袋瓜裡想的是什麼,
這也是我歐洲電影期末想做的主題,
我覺得其他國家的人對德國的想像都來自於媒體,
尤其是愛看電影的人,對於德國的想法大部分一定來自於電影,
吸收了各個不同德國導演對於德國的不同想法之後,
每個人腦中的德國印象就顯得非常主觀,
再加上可能背景的不同,有些人去過德國,有些人嫁到德國,
有些人到德國唸書,有些人甚至成為德國人,
這麼多的因素影響觀眾觀看德國。

尤其看的是一群德國人描述的德國更顯得很難理解,
至少對我而言是困難的,畢竟我不生長在那裡,也從來沒有去過,
看這部電影好像又只是另外一個框架,
框出了很多人眼中的德國給我看,然後我再自己吸收我看到的,或者該說看得懂的來型塑想像,
畢竟只是想像,觀眾似乎就是靠著想像在看電影的,
德國是什麼,或許有些人有一套自己的答案。

看完電影之後聽見隔壁的情侶在討論,
女生說,真的跟巴黎我愛妳很不一樣,好多政治的東西,
男生說,哎呀,這就是德國人嘛。

我只想說,這部德國09'已經不那麼德國了,
如果我們每個人腦中的德國印象都是嚴肅認真古板的話。
那對情侶並沒有聽完座談會,
我聽下來的結論是,這是一部新時代的德國片,
如果跟當年的德國之秋比,簡直是好不德國,
雖然我還沒看德國之秋,但可以想見的是,那個時代一定有很多政治議題存在,
想必那對情侶看了之後會更驚嚇,哇,德國之秋好可怕好不像巴黎我愛妳喔。

20090305

自由大道 Milk



導演:葛斯范桑 Gus Van Sant
演員:西恩潘(Sean Pan)、艾米爾賀許(Emile Hirsch)、
喬許布洛林(Josh Brolin)、詹姆斯.法蘭柯(James Franco)
年份/國家/發行:2008/美國/山水國際

Milk:「大家一起出櫃吧,讓他們看看我們是怎樣的人,
只要他們看見我們都是普通人,就足以證明同志沒有病,
打電話給你的親朋好友,如果他們愛你,就一定會接受你。」

這已經是他準備選不知道第幾次的議員,對抗其他州候選人的做法,
從出櫃這兩個字來看就感覺的出來,
這就是不政治的,不官方的,很平民的作法,但是很大膽。

雖然很同意這種作法,也覺得如果全世界每個同志同時出櫃,
相信會震驚全世界的異性戀。
但關於告知親朋好友這件事,實在很難做到,
我想只要是同志對於我所說的這種感覺一定都很了,
那就是一種陌生人關我屁事的想法,
要我跟陌生人出櫃,真他媽的容易死了,
但要我跟家人出櫃,真他媽的難透了,
原因就是出自於「愛」,因為愛他們,就不希望他們難堪,
但難堪就是出自於社會那些歧視性很強的異性戀者,
是的,總之就是這些爛人害的我們的家人會難堪,
也就害的同志與家人之間常有著謊言,
但那些爛人卻始終喜歡用宗教和自然主義來約束其他人,
其實我們只是想要做自己罷了。

Milk和市長最後死在同袍槍下,我個人很喜愛這個結局,
因為那意味著「異性戀者其實才是世界上有病的人種」。

不要問我為什麼開始有點偏激的歧視起異性戀者,
先去問他們為什麼要歧視同志。

如果世界上多幾個Milk,世界會更美好的。
畢竟不是有那麼多人願意一選再選,
也沒有那麼多人理解階級概念就是在高位者說話大聲,
因此同志需要有人在高位,
突然間,我好希望馬英九是同志,而且希望他是一個很勇敢的同志,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好像有點怯懦。

好像突然太政治了,那也說一下陳水扁是同志好了,
不知道這樣是不是平衡一點?

我想如果身邊有人有恐同症(註:會害怕同性戀的人),
請帶他去看Milk。

最後我要大聲說一句:「葛斯范桑,我愛你。」
然後再用正常的聲音說:「大象、迷幻公園還有這部自由大道,
都真他媽的(這幾個字小聲一點好了)好好看喔。」